(總管理 / 283)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新聞稿104.6.8


【補救教學】別再牽拖了!說什麼「辦理補救教學,是彌補教師扣繳稅後,所給予的鐘點費補貼」?教育部推諉心態,難怪補救教學會愈補愈大洞!


教育部推動補救教學多年,卻始終成效不彰,原因近來真相大白。之所以如此,原來教育部辦理補救教學的出發點,並非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104年6月6日聯合報報導,已經連續兩年,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英數「待加強」;今年國中會考,在數學科非選擇題部分,二十八萬名考生中就有二十萬名,拿不到三分;這些學生在國中就已經參加補救教學,政府每年也投入15億元在補救教學上,但從這兩年國中會考的成績可以發現,這幾年的補救教學,可說是完全失敗!


面對這個現象,教育部官員竟然表示:「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原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給予的鐘點費補貼,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搞了半天,原來教育部,並沒有真心要辦好補救教學?竟然只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所給予的鐘點費補貼?


教育部自己政策推動不力,績效不彰,竟然還要拿老師課稅來當墊背、做藉口,甚至說出「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這種話。這麼不負責任,難怪補救教學政策推動多年,始終都失敗。


事實上,老師們在教育現場,已經把握機會,隨時在做補救教學了。由於教育部投入的經費有限,所開的補救教學班也很少,導致必須在放學後額外進行補救教學上課的老師,僅有少數,絕大多數的老師,並未任教補救教學班,更遑論動用到教育部的補救教學經費。


換言之,根本就沒有所謂「辦理補救教學,是彌補教師扣繳稅後,所給予的鐘點費補貼」這回事。教育部官員的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


目前補救教學的做法,是邀請國英數「待加強」之學生,在家長同意下,放學後留下來補強一小時。但是,每個須補救的學生學習弱勢不同,程度不一,除了要對症下藥,重補過去所沒學好的課業以外,也要設法跟上原班級的進度,以免回到班上依舊屢戰屢敗,打擊急起直追的信心。補救教學班任教老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每一個不同狀況的學生都拉拔起來,著實不是一件易事。一個補救教學班,學生數愈多,每個學生所分配到的時間就愈少,效果愈差。反之,若學生數越少,越接近個別化、適性化教學,就越有機會完整吸收老師針對學生不足的地方所給予的充分指導和練習,補救教學的效果越好,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因此,政府要做的,就是再增補經費,拉高補救教學班的師生比,讓每一個參加補救教學的學生,有更充裕的學習資源,及時彌補學習上沒學好的地方,避免學習斷層繼續惡化,學習力每下愈況,進而降低國家整體競爭力。


只可惜我們的教育部不此之圖,不但不設法挹注資源,提高對學校跟老師辦理補救教學的支援,反而還為自己施政不力瞎掰理由,講什麼「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給予的鐘點費補貼」、「政府實施補救教學,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怪不得今年的國中會考,二十八萬名考生中就有二十萬名,數學科非選擇題部分拿不到三分。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鄭重呼籲,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職志。教育部如今這種辦理補救教學的態度,【吳思華】部長,難道還適任嗎?如果教育部繼續以因循苟且、推諉卸責的心態在辦理補救教學,明年國中會考數學科非選擇題的鴨蛋數,恐怕就要創新高了!

採訪聯繫人: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教學部主任 鄭穎聰 聯絡電話:0937-472703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
轉貼104年6月6日聯合報報導:
●●●1040606聯合報_補救教學失敗 政策待補救●●●
===========================================================================
補救教學失敗 政策待補救
2015-06-06 08:07:34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秀姿


連續兩年,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英數「待加強」,今年情況更加慘烈,數學科非選擇題的部分,廿八萬考生中有廿萬名拿不到三分。愈來愈顯著的雙峰現象,再一次敲響教育警鐘。


這些國中會考「待加強」的學生,升上高中職之後必須參加補救教學。但教育部不會不知道這些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參加補救教學,政府實施補救教學多年,每年投入將近十五億元預算,但從這兩年國中會考成績明顯發現,這些年的補救教學根本失敗。


教育部官員昨天解釋,補救教學牽涉學生學習態度,以及老師專業度。事實上,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原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給予的鐘點費補貼,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近十年來,多個民間團體投入補救教學現場後發現,學習落後的孩子主因未能及時補救,還有多數老師「原教材、原教法」,和白天一樣依樣畫葫蘆教一遍,白天聽不懂,晚上就能聽懂嗎?


國中會考原本是為了評量國中三年學習情況,但現在卻變成入學門檻,考題也變得活潑多元,便牽涉到學生學習資源多寡以及城鄉差距,已經不只是花時間補救教學,即可挽救。


此外,這些待加強學生中,有多少人是經濟弱勢以及學習低成就的「雙低兒」?政府也須進一步分析了解,才能對症下藥。


政府投入補救教育並非每年編預算就了事,還要評估效益;從昨天出爐的會考成績來檢視,看來教育部的補救教育政策也需要「補救」了。

 

 

新聞稿.doc





Back to Top